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屈原和粽子的故事,以及梦到吐粽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梦见吃粽子包粽子
  2. 粽子的来历
  3.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4. 粽子的由来

1、梦见吃粽子包粽子的吉凶指数

由努力至成功,向上发展,诸志易成,百事安泰,身心健康,得享长寿富荣,但因火力过大,提防火灾或烫伤之险,若无凶数,则可免忧虑。
【大吉昌】

吉凶指数:94(仅供参考)

2、梦见吃粽子包粽子的宜忌

「宜」宜看3D电影,宜未雨绸缪,宜叫外卖。

「忌」忌酒后吐真言,忌会旧友,忌网购。

3、梦见吃粽子包粽子的预兆

怀孕的人梦见吃粽子包粽子,预示生女,勿动土。

梦见吃粽子包粽子,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红色,幸运数字是 1,桃花位在正北方向,财位在正西方向,开运食物是毛豆。

梦见包粽子,预示着家庭会幸福和睦。

梦见包粽子,预示着家庭会幸福和睦。
/

本命年的人梦见吃粽子包粽子,意味着有住址转变或职业改变的现象,顺利如意在后头。

梦见吃粽子,预示会有好运,是吉兆。

梦见吃粽子包粽子,鼓舞别人来为你完成目标!
做出这一举动时,越是有社会经验的你越是能够做到态度温和公正,不暴露自己的目标。
不过,到了时机非常成熟的时候,你也会成为第一个站出来,鼓动群体情绪的人!

做生意的人梦见吃粽子包粽子,代表在平稳中,慎防行情涨落,或损坏而亏本。

恋爱中的人梦见吃粽子包粽子,说明为了一点小事而吵开,应把误会解说清楚。

怀孕的人梦见包肉粽子,预示生女,头发稀疏。
防流产。

梦见包粽子,预示着家庭会幸福和睦。

通常来说做梦梦到老公,都是出于对老公的爱和关心,或者是希望得到老公更多的爱,更加细致入微的体贴照顾。
老公是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人,能够同吃苦共患难生活一辈子的亲人。
梦见老公也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梦见包粽子,预示着家庭会幸福和睦。
/

本命年的人梦见学包粽子,意味着诸事宜守。
退一步、让一步快乐神仙。

怀孕的人梦见吃粽子,预示生男。

六、七月生女。

恋爱中的人梦见老公包粽子,说明被蒙在鼓里,将缺点掩饰起来,有后悔之虞。

做生意的人梦见祖母包粽子,代表有波折阻碍多,应重新整顿内部再开业。

梦见包粽子,预示着家庭会幸福和睦。

梦见笑着包粽子,按周易五行分析,桃花位在正北方向,财位在西南方向,幸运数字是 0,吉祥色彩是黄色,开运食物是麦片。

怀孕的人梦见自己包粽子,预示春占生男,产期延和,注意产厄。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

(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记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

(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粽子做法】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

《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
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
其绳相去寸所一行。
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

《食次》曰:“●: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如强汤饼面。
手搦之,令长尺余,广二寸余。
四破,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
奠二,箬不开,破去两头,解去束附。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糭,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
而现代用赤豆、枣子和糯米混在一起的粽子做法,则是南北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流行了。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粽子流派】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
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
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
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
又,肉丁包粽亦可。

嘉兴粽子中,又以五芳斋最为著名。
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应该可以买到正宗的五芳斋粽子。

【吃粽子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
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
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
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
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
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

【粽子趣闻】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超级女声“粽子”】

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中,“粽子”一词开始流行。
粽子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2005年的超女粉丝是和传统粉丝不同的特殊的一群,那么粽子就更是特殊的一群,他们关心过超女,也许是关心超女现象,或关心超女人群,但又不是某种粉丝。

他们没有粉丝那种因共同偶像造成的相互的认同感,却有一种自家人的归属感。
但不管怎么说,2005年的粽子生涯对于他们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他们曾经以最奇怪的方式,如此近地走近娱乐圈,如此近的参与了一场真人秀。
他们这段经历带来的思考和领悟,可能还会带进今后的生活。

毕竟,粽子是一个名称,粽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象粉丝的生活态度,包括了认真,热情,爱和理想一样,粽子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是这样一些内容,冷静,宽容,理性,娱乐。
那,还是让我们回到2005年夏天,开始这一趟粽子之旅吧。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扩展资料: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
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
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
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端午竞渡的习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粽子由来的传说,详见下述:

(1)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

(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包烹”之说

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人们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查看全部17个回答

相关问题

广告嘉兴粽子的做法

粽子可以说是端午比较常见的食物,基本上大家对于它都不会感到很陌生。
现在市面上卖的粽子的种类也是比较多,但是大家对于粽子的具体营养价值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不是很清楚。
今天煌旗君就带着大家好好了解下。
嘉兴粽子的功效和作用1、具有补益气的作用:一般脸上没有什么起色或者是没有红润,手脚容易冰凉的人可是食用粽子,能够改善目前的症状。
2、具有暖胃的作用:粽子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进而缓解胃痛。
3、具有止泻的作用:脾虚型腹泻患可以食用粽子,这样会使得自己的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
4、具有健脾的作用:一般脾胃比较虚弱的人是可以…

102019-05-11

粽子的由来

关于粽子由来的传说,详见下述:

1、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

(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包烹”之说

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人们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9浏览100 2018-04-16

粽子的来历简介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
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
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
《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
”扩展资料: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
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
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
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2、历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
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三、体积最小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
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

四、最早速冻品种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粽子

65浏览6417 2018-11-15

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棕子的传统风俗,与纪念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
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作桨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没有找到。
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免得伤害他。
东汉初年

(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我很感谢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
希望你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丝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
”殴回就照他的话去做。
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棕子的由来。
据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说:“世人作棕,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因此,每到端午,民间有吃棕子,划龙船的习俗。

41浏览5935 2016-08-30

粽子的来历

粽子的来历一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

(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来历二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
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
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
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来历三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

(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震远同湖州粽

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5浏览26456

粽子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

(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

关于本次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和梦到吐粽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8889993456.com/rmUAb364xjCo.html

相关推荐